地方藝文工作室一家一家開,能賺錢、出名的卻不多!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創業育成中心,昨與六家廠商簽約,包括項鍊海岸創意工坊等三家文創產業,以及夢想葛鬱金等三家有機農場,花蓮、台東的業者希望透過產學輔導,讓原住民產業創造更好收益。
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嘎響,十年來各縣市、社區團體紛紛成立藝術工作室,但做出的成品看起來卻大同小異!怎樣做出自己的創意及行銷?如何做出產品區隔,讓商品更有賣點,吸引消費者注意?
產學輔導 6廠商簽約
行政院原民會去年在東華大學,成立原住民族創業育成中心,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謝若蘭、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助理教授王昱心等人輔導,協助東區十八家業者向原民會提案爭取創業補助,共六家廠商獲選。
獲得補助廠商包括豐濱鄉項鍊海岸創意工坊、吉安鄉的嘎娃文化藝術工作室、台東池上的喜丹卡露工坊等三家文創工作室,以及玉里鎮織羅部落的「夢想葛鬱金」、瑞穗鄉「梧繞企業社」及原住民族有機稻等三家為農業類。
計畫主持人謝若蘭說,獲得計畫補助的業者,將由團隊協助建立品牌、LOGO設計、名片、宣傳型錄、包裝設計、網站等,農業類則協助申請有機認證、商標登記及故事行銷等,扶助企業站穩腳步,鼓勵業者創新和研發。
花蓮民宿網轉載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