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吉安鄉南華社區高齡96歲的宋阿千是一位「砌石高手」,務農之餘把即將失傳的砌石手藝傳承給年輕人;90歲的(曾福榮)設計了一幢幢的傳統菸樓,每天還用阿美族母語寫日記。水保局花蓮分局創全台之先,甄選並採集了30位(花蓮農村素人)的精彩故事,並集結出版,具有文化傳承的典藏價值!
農委會水保局花蓮分局創全台之先,舉辦「花蓮農村素人典藏計畫」,花費半年多時間,從花蓮100多個農村社區甄選出30名有特殊才藝,或者於歷史傳承、社區發展有重大貢獻的農村素人創作家!包括90歲阿美族菸樓老師傅曾福榮、96歲的砌石農夫宋阿千、會用竹子茅草搭建原住民茅草屋的水璉社區彭美桂阿嬤、教導村民製作原住民傳統便當「阿里鳳鳳」的林秋菊、68歲無師自通以台語四句聯與繪畫畫下家鄉牛車寮故事的的邱金鳳阿嬤;住在光復鄉南富社區41歲的蕭明山是歸鄉的大地廚師,傳承並發揚了太巴塱原住民精神,住在豐濱鄉復興社區75歲的王明源是健康部落的舵手,把老弱婦孺的原住民社區打造為無菸部落;大富社區以客家詩詞記錄歷史的徐雙福老師---等!
30名農村素人沒有高學歷或是知名的頭銜,但他們都各有一篇篇精彩動人的生命樂章,傳承了花蓮農漁村豐富多元的藝術文化與民俗風情,具有珍貴無可取代的典藏價值。
水保局長黃明耀表示:「我真的非常感動,農村再生計畫發掘了許多農村人才,他們沒有顯赫的學經歷與背景,但是用當地的素材、當地的哲學、生活的理念,以無私的奉獻,為家鄉做了許多的工作,他們真的很了不起,這項典藏計畫我們會持續進行,希望發掘更多的農村人才,形成小花效應,影響更多人!」
水保局花蓮分局分局長陳淑媛說明:「花蓮142個社區,已經有107個社區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農村有許多的寶,但是如何展現農村的寶藏呢?因此我們編輯了這本書-典藏農村素人,發掘了包括藝術創作、實用生活、產業再造、歷史傳承四大類的人才,透過素人典藏也把生活智慧傳承給下一代!」
水保局花蓮分局特別為每位素人製作一幅手繪人像插畫,連同素人典藏出版品一併致贈給農村素人,並以公開儀式表彰他們對家鄉的奉獻。
住在瑞穗鄉富興社區被稱為(洲伯)的農村素人莊明洲說:「人家都說我是地方的雞婆,我 一早就出門撿狗屎、修剪社區花木、早上也幫忙掃地,因為社區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這樣社區才能發展。」
90歲的菸樓建築師曾福榮阿公用阿美族語語重心長的提醒年輕人:「現在社區沒有人會建造菸樓了,如果有人要建,我絕對會全力去做,老人家說的話要記得,要傳承,老人家的經驗是無法取代的,年輕人在部落中一定要做傳承的工作!」
這本厚達194頁的「典藏農村素人出版品」成為花蓮首創農村學的代表作,水保局表示,這項別具意義的典藏計畫將會持續辦理,讓更多農村素人的故事能夠發光發熱,留傳給後代子孫。(攝影:劉敏娟)
花蓮民宿網轉載發佈